
相對《霍爾的移動城堡》和《崖上的波妞》裡充斥的大量符號,《借物少女》回歸到簡約的起點,連劇情與對白都維持剛好支撐故事的稀薄度。不論這次的票房表現如何,我都認為《借物少女》交出一張漂亮成績單。
對於習慣符號閱讀的觀眾來說,這部電影似乎是有點太過「淺薄」,甚至是那麼一點不著邊際的。僅管我們不是很能夠理解霍爾與惡魔作了什麼交易,或者波妞父母託負給宗介什麼樣的責任,但這些「設置」總是留給我們機會見獵心喜地挖掘影像背後的意義。《借物少女》驅逐了這類「妄想」,畫面裡出現的物件就只是的「工具」而已,它們被使用,由於身體尺寸上的落差,被人類或借物一族以不同的功能性納入各自的生活中。相較像徵性的物件被指向密密麻麻交錯詮釋的文本網脈,「工具」描繪出一幅屬於身體的地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