挪威的森林 電影海報
  
  不推薦村上迷進戲院看這部電影。
  不過,如果不是村上迷的話,應該也不會進戲院看這部電影。
  我不算村上迷,只是這部小說在成長的記憶也曾佔據一席之地。
  以下的批評很主觀、很自私。

  先說好的部份。
  畫面很唯美,讓我想起岩井俊二,敘事節奏的拖沓、破碎,反而這些唯美的畫面變得累贅、像在掩飾什麼的心虛,沒有岩井俊二的行雲流水。
  我喜歡電影中直子的形象(菊地凜子),但情緒的詮釋則極為失敗。綠(水原希子)美得太乾淨了,搶去直子的風采,小說中綠吸引人部分應是個性而非美貌,電影中綠的個性平板(水原希子的美倒是很有個性),變成渡邊好像是貪戀綠的美貌才愛上她。
  音樂太冷峻,很有風格,但好像用刀子般要從觀眾情緒裡硬挖出什麼,失去村上那點玩世不恭似的優哉。

  有三個重要場景沒有拍出來。
  一、直子和渡邊談到草原上的深井,這個場景根本該作電影的開場,而不是渡邊和kizuki用冰棒鬥劍的畫面(我不知道導演加進這個小說裡沒有的場景有什麼意義)。深井隱喻的重要性在於根本就是小說對於死亡的定調,死亡就如埋伏在草原裡的深井,沒有柵欄,也沒有稍微高起的井邊砌石。人行走在看似詳和的草原,卻會不小心突然被死亡給攫取,掉落很深很深的黑暗,大聲呼救也沒有人回應。就這場景,死亡又呼應了寂寞。
  二、渡邊和綠在屋頂上一邊彈吉他唱歌一邊觀賞鄰居的火災。這個場景刻畫出綠在故事上的特殊地位,她不只是渡邊喜歡上的另一個女孩而已,她能陪伴著渡邊從另一個角度觀看死亡,而不是陷入kizuki與直子的迴圈。和深井一樣,火災也是另一個死亡隱喻,突然襲來的災厄,同時也隱喻著愛情。kizuki與直子害怕寂寞,卻沒有愛人的能力,綠可以轟轟烈烈地愛,同時無懼死亡或寂寞。
  三、渡邊在綠的父親面前吃小黃瓜,後來誘使失去胃口的父親主動吃下小黃瓜。沒有這個場景的話,綠的父親就沒有在電影裡出場的必要性。綠的父親在小說裡也是有特殊意義的,相對kizuki與直子那種突然的死,綠父親的死是漸進式,代表綠對死亡的理解,死亡本身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死亡的形式(或者說是令人厭煩)。

  幾個場景根本不應該拍出來。
  一、kizuki在汽車裡接排氣管自殺,這個場景根本不應該在電影裡出現,讓死亡變得太赤祼。僅管小說裡的人物並不忌諱談論死亡,在語言裡死亡總是變成「另一種東西」。也是死亡可怕的地方,它什麼都不「是」,而當它成真的時候,又將取走一切。當觀眾目睹kizuki死亡的時候,恐怖的力度反而削弱了。
  二、直子自殺的場景,理由同上。在小說裡,直子的死有種不真實的氣氛,沒有人預料到它會發生,但電影的舖陳卻讓直子的死變得理所當然。渡邊後來的遠行不只是排遣直子死亡的悲傷,更是藉由苦行來排除體內的「不真實感」。直子死得太理所當然之後,這層專屬於死亡的不真實感就消失了。
  三、綠打電話給渡邊告知父親病逝時,拿著話筒啜泣。首先,小說裡並沒有綠拿著話筒啜泣的描述,只有「似乎嘆了一口氣」。綠告知渡邊父親病逝後,說了兩件事,一是要求渡邊不要來參加葬禮,她不喜歡那個,二是和渡邊約定要去看很下流的色情電影。導演拍啜泣的畫面不僅是畫蛇添足,根本是詮釋角色錯誤。綠不是不會為父親的死悲傷,而是她不會選擇用那些「俗氣」的方式表達悲傷。如此詮釋,綠角色在故事結構中的對比性就消失了,只剩下一個愛撒嬌的美貌女大學生。

  幾個處理得很糟糕的場景。
  一、突擊隊的演出。在小說裡,如果沒有突擊隊,渡邊就不知道要和直子說些什麼有趣的話題。突擊隊標誌著小說裡某種特殊的第三者模式。如果沒有渡邊,kizuki不知道怎麼和直子好好說話,永澤和初美也是。突擊隊剛好作為渡邊和直子的第三者,突擊隊退場之後,玲子遞補了這個第三者的地位。這裡有個特殊的喻意,相愛的人無法直接面對面,除非他們找到彼此閃躲的空間。但電影裡把突擊隊變成無足輕重的甘草人物。
  二、渡邊與直子第一次做愛。小說裡本來是很完滿的經驗,在電影卻讓渡邊變成只顧著自己縱慾的混蛋。這次做愛如果處理得不夠美,沒有拉到一個高度的話,就突顯不出他們共同失落什麼。不知道為什麼,導演在這裡卻選擇用很「寫實」的風格來呈現。
  三、直子向表白坦露對kizuki的思念時說話的語氣。小說裡,直子是在玲子的陪伴下,很平靜地聊地這件事,彷彿像是在玲子面前預演過許多次般向渡邊提起這些事。電影裡,卻讓直子說話的口氣很焦躁,像是渡邊急著要把直子從對kizuki的思念中搶奪過來,直子才不得以對渡邊表白這些事作為抵抗。在小說裡,直子會很不自然地說許多話,會突然地沉默,會無聲的哭泣,卻沒有電影裡表現的大聲哭嚎或歇斯底里的焦躁。這也是另一個角色詮釋錯誤,直子並不是一個可以向他人傾卸情緒的人,她脆弱的美一部分在於她選擇獨自承擔這一切,孤單地在支撐著旁人無法理解、無法觸及同時也無法向他人言說的什麼,小心翼翼不讓它斷掉。電影卻讓這個無法觸及的部分變得可以觸及,讓直子的脆弱外顯成一種病徵,直子的角色被合理化,卻失去小說裡的直子如月亮般遙遠、寧靜、隱約透露著不安的神祕感。
  四、渡邊和玲子做愛的場景。小說裡,渡邊和鈴子做愛是很自然而然發生的,直子死後,渡邊結束苦行回到住處,玲子來訪,輕鬆地聊了許多直子的事,一起晚餐,走路去澡堂,回到房間喝著葡萄酒,玲子提議彈吉他為直子舉辦一個不寂寞的葬禮,彈了四十八首。在寂寞被吉它聲填滿的氣氛下,玲子要求和渡邊做愛,彷彿就是這個不寂寞的葬禮最後的一部分。電影卻把這個做愛的儀式處理很寂寞,好像怕觀眾不懂得什麼是悲傷。

  為了不要讓大家覺得我太毒舌,許多細節就不一一點評了。
  我覺得導演整體上犯的最大錯誤是,用正常人的角度去思考角色在這些情境下會說什麼話、會有什麼樣的表情、該作什麼動作。從導演添加的台詞就會發現,那完全是「正常人」的說話語氣(舞台上那種俗套台詞),而不是村上春樹角色說話的語氣。當角色的行動可以被正常地理解時,屬於村上春樹式的魅力也消失了(這也是為什麼之前有人形容王家衛的風格很村上春樹的原因)。

  預告片拍得還不錯,至少騙到我了。

  
  

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語呂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